AGA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Quality of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Colonoscopy: Expert ReviewDOI: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21.05.041
1. 首先是要有良好的清腸品質,最好是只有少量的清澈糞水,勉強接受些微混濁的糞水,如果是糊便甚至有成形的糞便,就是不及格了,而這就要靠病人做大腸鏡前的清腸準備來幫忙,也是唯一病人需要做的功課!
2. 醫師必須要盡量做到所謂的盲腸端,最少要有90%以上的成功率,良好的清腸準備下,最好是可以在95%以上的成功率,我自己只有偶爾無法進到盲腸,所以算是有達到這個標準。
3. 從盲腸退出來的時間需要大於六分鐘,注意,這並不是平均值,而是每一次都需要大於六分鐘,最好是可以大於九分鐘,而且是在沒有切片或息肉切除時都要大於這個時間才行。 (通常我們在剛開始在肛門口時會拍一張照片,到達盲腸時會拍第二張,接下來就一路拍到直腸,所以如果是內行人,就是看最後一張照片減去看到盲腸的時間,就可以知道你的醫師有沒有好好幫你做大腸鏡了。)
4. 問問看你的內視鏡醫師,他的腺瘤息肉偵測率多少,我在去年一千多個大腸鏡中,糞便潛血陽性的病人在我手上有80%的病人是腺瘤,包含其他原因來做大腸鏡的腺瘤偵測率是約50%。 而你的醫師最少最少要有30%,糞便潛血最少應該要有50%。
5. 漿液性息肉的偵測率要有7% 以上,去年我是10%。
6. 出血、穿孔等需要讓病人住院或再次施行內視鏡的次數是越少越好,我去年僅僅只有一位息肉切除後喝酒的里長有出血,沒有其他的狀況。 文獻中平均施行大腸鏡的出血率大約是近1%,穿孔不到0.1%。
最好的施行大腸鏡狀況:
1. 盡量使用兩次藥劑來做清腸準備。
2. 用影像品質較好的內視鏡來做大腸鏡
3. 在右側大腸盡量要仔細看兩次以上(右端大腸因為接近最末端,所以大腸鏡控制需要更多技巧,讓大腸鏡能隨心所欲地看到每個皺褶)
4. 盡量使用冷切技術去處理扁平且在3-9mm大小的息肉。(太大的息肉容易切不乾淨,太小的息肉不好用線圈套取,有莖的息肉容易暗藏血管在裡面所以使用熱切有讓血管收縮凝固的好處。)
5. 盡量將良性的大顆息肉用大腸鏡切除的方式如EMR(大腸鏡息肉黏膜切除術)或ESD(大腸鏡黏膜下剝離術)去做切除。
6. 有訓練有術的護理人員做大腸鏡術後的衛教,讓病人知道大腸鏡做完之後需要的注意事項。
7. 接下來就是依據大腸鏡的息肉狀況安排病人後續追蹤的時間,美國是相對寬鬆,所以追蹤的時間拉得很長。 在台灣我們醫療可近性相對高,通常會視息肉的大小、顆數和性質安排下次追蹤的時間,這在台灣每個醫師的想法差異很大,所以就診時還是要詳細詢問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