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 (JAMA) 發布的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 最新建議,針對一般風險成人,大腸癌的建議篩檢起始年齡已從50歲下修至45歲

這項更新的建議聲明主要於 2021年5月18日 發布。

主要更新內容:

  • 45至49歲的成人: USPSTF 建議開始進行大腸癌篩檢 (此為 B 級建議,表示有中度確定性認為篩檢對此年齡層具有中度淨效益)。
  • 50至75歲的成人: USPSTF 持續強烈建議進行大腸癌篩檢 (此為 A 級建議,表示有高度確定性認為篩檢對此年齡層具有實質淨效益)。
  • 76至85歲的成人: 是否進行篩檢應基於個人情況,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決定。

大腸癌篩檢新紀元:45歲起篩檢的臨床意義與實務考量

前言

近年來,年輕族群大腸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 的發生率持續上升,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為應對此趨勢,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 已於2021年更新其指引,建議將一般風險成人的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此項變革對腸胃科醫師的臨床實務帶來了新的考量與挑戰。本文將結合最新的臨床研究證據,探討此一年齡下修的臨床意義及對篩檢實務的影響。

支持篩檢年齡下修的臨床證據

USPSTF的建議更新並非空穴來風,其背後有著相應的數據支持。近期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的一篇研究報告 (Lee JK, et 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ne 2, 2025),針對北加州凱薩醫療機構 (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 KPNC) 超過12,000名接受首次篩檢大腸鏡檢查的成人進行分析,比較了45至49歲與50至54歲兩個年齡組別的腫瘤檢出率。

該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 腺瘤 (Any adenoma): 45至49歲組的檢出率為35.4%,略低於50至54歲組的40.8% (調整後風險比 [aRR], 0.86; 95% CI, 0.82-0.90)。
  • 晚期腺瘤 (Advanced adenoma): 兩個年齡組的檢出率相似,分別為3.8% (45-49歲) 和 4.1% (50-54歲) (aRR, 0.90; 95% CI, 0.75-1.09),此差異未達統計學顯著性。
  • 鋸齒狀病灶 (Any sessile serrated lesion): 檢出率亦無顯著差異,分別為10.2% (45-49歲) 和 10.4% (50-54歲) (aRR, 0.98; 95% CI, 0.88-1.10)。
  • 晚期鋸齒狀病灶 (Advanced serrated lesion): 檢出率同樣相近,分別為1.5% (45-49歲) 和 1.8% (50-54歲) (aRR, 0.85; 95% CI, 0.63-1.14)。
  • 大腸癌 (Colorectal cancer): 兩個年齡組的檢出率均為0.1%,無顯著差異 (aRR, 0.56; 95% CI, 0.15-2.07)。

這些數據顯示,儘管45至49歲族群的整體腺瘤檢出率略低,但在更具臨床意義的晚期腺瘤、晚期鋸齒狀病灶及大腸癌的檢出率方面,與50至54歲族群並無顯著差異。這為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表明在此年齡層進行篩檢同樣能有效地發現重要的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

對腸胃科臨床實務的影響與考量

  1. 篩檢量的增加與資源調配: 篩檢年齡的下修無疑將增加大腸鏡檢查的需求量。醫療機構需評估現有的人力、設備及相關資源,以應對可能增加的篩檢負荷。
  2. 腺瘤檢出率 (ADR) 標準的適用性: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45至49歲族群的晚期腺瘤檢出率與50至54歲族群相仿。這意味著現行的腺瘤檢出率 (ADR) 等品質指標,可能無需因納入此一年輕篩檢族群而進行大幅調整。臨床醫師應持續追求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確保篩檢的有效性。
  3. 病患教育與溝通: 腸胃科醫師在向45至49歲民眾推廣大腸癌篩檢時,應清楚說明篩檢的效益與風險,並強調早期發現的重要性。針對不同篩檢方式 (如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等) 的優缺點,也需提供詳盡的資訊,協助民眾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4. 高風險族群的鑑別: 雖然指引下修了一般風險族群的篩檢年齡,但對於具有大腸癌家族史、特定遺傳基因突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高風險因素的個體,仍需遵循更早開始、更頻繁的篩檢建議。臨床醫師應仔細評估每位個案的風險狀況,制定個人化的篩檢計畫。
  5. 研究的啟示: KPNC的研究中,亞裔族群佔比較高 (30.4%)。雖然該研究結果普遍支持年齡下修,但在不同種族及地區的適用性,仍需更多本土數據加以驗證。

結論

將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下修至45歲,是基於年輕族群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趨勢及臨床研究證據的重要決策。腸胃科醫師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僅需要積極向符合條件的民眾推廣篩檢,更要確保篩檢的品質,並根據最新的研究進展不斷優化臨床實務。透過有效的早期篩檢,我們期望能進一步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為國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 Davidson KW, Barry MJ, Mangione CM, et al;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2021;325(19):1965-1977.
  • Lee JK, Jensen CD, Hendel J, Udaltsova N, Corley DA, Levin TR. Screening Colonoscopy Yields Among Adults Aged 45 to 49 Years After Lowering the Colon Cancer Screening Age.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ne 2, 2025. doi:10.1001/jama.2025.7494
  • (先前您提供的 jama_colorectal_cancer_screening_age_update 文件內容)

大腸鏡之外常見的篩檢方式包括:

  • 糞便潛血檢查 (如: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FIT,建議每年一次)
  • 糞便 DNA 檢測 (建議每三年一次)
  • 乙狀結腸鏡檢查 (建議每五年一次,或每十年一次搭配每年糞便潛血檢查)
  • 電腦斷層大腸攝影 (虛擬大腸鏡,建議每五年一次)

重要提示:

台灣政府也聽到了大家的心聲,預計從民國114年(西元2025年)開始,擴大公費大腸癌篩檢資格,將納入45至74歲的民眾

這項指引適用於一般風險的成人。若您有大腸癌家族史、特定遺傳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或其他高風險因素,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在更早的年齡開始篩檢,或採用不同的篩檢頻率與方式。

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最適合您個人情況的大腸癌篩檢計畫。

引用網頁: JAMA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