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年輕化:解析年輕成人癌症發病率上升之謎
一份令人不安的健康趨勢正引發全球醫學界的密切關注:曾經被視為中老年疾病的大腸直腸癌及其他多種癌症,其在50歲以下成年人中的發病率正以驚人的速度攀升。這個現象不僅挑戰了傳統的癌症認知,也讓研究人員們對於其背後複雜的成因感到困惑,並積極尋找解答。
明顯的趨勢:不再是「祖父輩的癌症」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報導,多項研究數據揭示了這一令人警惕的轉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分析了2010年至2019年的癌症登記數據,發現有14種癌症在50歲以下族群中的發病率有所增加,其中大腸直腸癌和乳癌尤為顯著。
具體而言,大腸直腸癌在40至49歲人群中的發病率,從2000-2002年到2014-2016年間增加了近15%。目前,所有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病例中,約有10.5%發生在50歲以下的患者身上。除了大腸直腸癌,乳癌、子宮癌、胰臟癌、腎臟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也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這種趨勢的影響是深遠的。年輕患者的癌症往往更具侵襲性,且在診斷時常常已是晚期,導致部分癌症(如大腸直腸癌)在年輕族群中的死亡率隨之上升。這不僅對患者個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衝擊,也對公共衛生系統構成了嚴峻挑戰。
探尋背後成因:一個多因素的謎題
為何癌症會越來越早地找上門?目前科學界尚無定論,但主流觀點認為,這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環境、生活方式與遺傳等多重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
- 環境暴露與生活方式的轉變:這是目前最主要的推測方向。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西式飲食)、日益普遍的肥胖問題、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都被認為是重要的風險因子。此外,環境中的新興污染物也備受關注。例如,研究人員指出,從塑膠容器和餐具中釋出的「微塑膠」可能影響腸道黏膜屏障,改變微生物群,從而驅動消化道癌症的發生。
- 腸道微生物群的角色: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生態系被認為在癌症的發生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發現,特定的細菌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關聯。例如,常存於牙菌斑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被發現會富集在大腸直腸癌組織中。近期《自然》期刊的一篇研究更指出,由特定大腸桿菌菌株產生的毒素「colibactin」,其在腫瘤中留下的突變印記在40歲以下的患者中更為常見,顯示早期接觸此毒素可能啟動了癌症的發展。
- 生命早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命早期的暴露可能埋下日後罹癌的種子。研究已將孕期抗生素使用、母親孕期肥胖等因素與後代成年後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聯繫起來。更有研究指出,父親在母親懷孕期間的職業(如技工、卡車司機等可能接觸有害物質的職業)也與後代罹癌風險的增加有關,這可能與透過父系遺傳的表觀遺傳變化有關。
- 生理時鐘的紊亂:現代年輕人普遍存在日夜顛倒、光照模式不規律的問題。一項基於小鼠的研究暗示,這種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會透過加速結腸老化的方式,促進癌症的發生。
- 遺傳因素:雖然約有16%至35%的早發性大腸直腸癌與遺傳性癌症症候群(如林奇症候群)有關,但絕大多數年輕患者並無明顯的家族史。這意味著遺傳雖然扮演一定角色,卻無法解釋近年來發病率急遽上升的整體趨勢。
診斷的挑戰與未來的展望
癌症年輕化也帶來了診斷上的困難。由於年輕,患者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時,無論是本人還是醫生,都可能不會第一時間聯想到癌症,從而導致延誤診斷。許多病例在初次就診時被誤認為是痔瘡等良性疾病,錯失了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
面對這一嚴峻的公共衛生議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已在2021年將大腸直腸癌的平均風險人群篩檢起始年齡從50歲下調至45歲。然而,僅僅降低篩檢年齡如同「治標不治本」。
正如研究人員所強調,若無法有效找出並實施預防策略,今日年輕族群中不斷升高的癌症風險,將會隨著這代人的老化而轉化為更沉重的整體癌症負擔,甚至可能逆轉數十年來在降低癌症死亡率方面取得的進展。因此,加強對早發性癌症成因的研究,並提高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對癌症風險的認知,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文獻出處: J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