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說我的胃鏡報告裡有巴瑞特氏食道,該怎麼辦?

很危險嗎? 要處理嗎? 要追蹤嗎?

巴瑞特氏食道是什麼?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BE))是一種食道粘膜的化生(Metaplasia),簡單來說,食道粘膜本來應該是所謂的鱗狀上皮(squamous epithelium)但因為受傷而轉變成柱狀上皮細胞(columnar epithelium),這種食道粘膜的轉換在食道內是一種不好的表現,我們稱之為巴瑞特氏食道。

黑色框框裡面就是巴瑞氏食道

為什麼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

在長期胃食道逆流的病人中,大約會有5-12%的病人出現巴瑞特氏食道,這是因為食道粘膜長期受到胃酸的侵蝕,原本不耐酸的鱗狀上皮細胞被傷害後,身體因為想要有更耐酸的細胞來抵擋這種傷害,所以就只好把耐酸的柱狀細胞拿來用,而這些轉變的食道粘膜,就被稱作是巴瑞特氏食道。

從3:30開始介紹巴瑞特氏食道

巴瑞特氏食道要怎麼診斷?

通常巴瑞特氏食道是利用胃鏡下做切片來診斷,在經驗良好的內視鏡醫師和病理科醫師合作下,可以確切的分辨巴瑞特氏食道,並加以分類,內視鏡醫師可以從白光內視鏡下找到鮭魚色(salmon-colored)、舌頭狀(tongue-like)的病兆,再去衡量是屬於短巴瑞特氏食道(小於三公分)或是長巴瑞特氏食道(大於三公分),而病理科醫師接下來去分辨,沒有變性(no dysplasia)、低度變性(low grade dysplasia)、高度變性(high grade dysplasia)甚至是早期的食道癌。

巴瑞特氏食道怎麼處理?

雖然說巴瑞特氏食道會有食道癌的風險,但目前真正因為巴瑞特氏食道而成為食道癌的病人,在台灣還是屬於少數,只要服用藥物並定期追蹤即可,當定期切片發現下列狀況時,就可以考慮進一步處理(健保給付,需要事前送審):

  • 1. 扁平型之食道癌前病變、食道鱗狀細胞高度分化不良病變。
  • 2. 巴瑞特氏食道合併分化不良病變。
  • 3. 長度大於三公分且有腸黏膜化生之巴瑞特氏食道。

處理方式可以選擇,內視鏡粘膜下切除(胃鏡粘膜下切除EMR),內視鏡粘膜燒灼術(RFA)(健保)

Hybrid Argon plasma ablation(雷射燒灼術)(自費,但通常我會同時做ARMA,一次性處理長期胃食道逆流與巴瑞特氏食道)參考文章 https://tsungchinwu.com/anti-reflux-mucosal-ablation/

如果暫時無法做處理,則建議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在診斷為巴瑞特氏食道時,台灣健保給付PPI一年,一年後需做胃鏡確認巴瑞特氏食道狀況,如仍有巴瑞特氏食道則可以繼續服用一年。

結語: 罹患巴瑞特氏食道時無需恐慌,定期追蹤以及服用藥物即可以,當有需要時,有許多進階內視鏡的治療選擇,符合健保給付則可選擇使用食道黏膜切除(EMR)或粘膜燒灼術(RFA),但在尚未符合健保給付時,可考慮使用雷射處理Hybrid Argon plasma ablation(雷射燒灼術),一次性解決胃食道逆流以及巴瑞特氏食道。

分享給更多朋友